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密不可分的角色,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看過醫生的經驗,從感冒、風寒、紅疹等小毛病,到最近肆虐全球的新冠狀肺炎。精神疾病和集體創傷更是成為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次台灣文學館《寫字療疾》特展,作家們藉由文學抒發著內心的感受,也帶領著我們一同進入到疾病的異世界中。
鑲嵌著病毒球的裝置藝術,民眾們自由穿梭其中,感受著病毒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當新冠狀肺炎開始肆虐全球,口罩之亂彰顯出了民眾擔心害怕的心情,時至今日,我們被迫妥協,開始學習和病毒共存,逐漸回復到昔日的生活模式。
展品中有許多台灣早期珍貴的文學作品,楊逵〈無醫村〉述說著因貧富差距而延誤就醫的無奈。張文環〈閹雞〉、吳漫沙〈瘋女阿蓮〉手稿以瘋癲為題,揭示社會中不合理的壓迫。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舊無解,也許這就是現實世界的殘酷,但相對第三世界來講,我們的醫療環境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藝術家巫姿瑋的藝術作品,以美麗的玫瑰花隱喻梅毒。懸掛在其中有著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葉石濤〈玫瑰項圈〉、葉陶〈愛的結晶〉。當我閱讀到〈愛的結晶〉小說情節時,寶珠在公園哀嘆著或求子不得,只因擔心小孩可能會是白癡或帶有梅毒,讓人不禁感嘆到那個時代女性的無奈且辛酸的遭遇。
精神疾病在過去醫學不發達的時代,常被認為是中邪、詛咒或是受到神明責罰,而受到世人的排擠。如今的我們對於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自閉症、厭食症、精神分裂症,諸如此類的精神疾病已是見怪不怪,不會在認為他們是中邪或受到詛咒,而是會協助他們去尋求醫生的幫助,讓他們可以得到妥善的醫學照顧。
「腦內囈語」沉浸式體驗區,將精神病患者內心的不安與躁亂的情緒以文字的方式具象化,當我們走進黑幕,光影交織的文字直衝而來,語言擅自重組,變得難以解讀,無盡頭的自我對話,從四面八方而來,讓人陷入混亂。
集體創傷區,是我們熟悉的白色恐怖和921大地震,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有人的時間依舊停留在那一刻,再也無法隨著時間而前進。最近讀書會正在閱讀「羞辱創傷」,藉由作者及書友們的分享,有些童年的創傷,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消逝,此時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醫治或療癒,在我們未來的人生旅途中,終將會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學習如何與內在受傷的小孩和解,就成為相當重要的一門功課。
五彩斑斕的傘下,聚集著一群作家,正以文學分享著自己罹患慢性疾病和癌症的心路歷程。在訪談影片《負重前行》,邀請平路、黃柏軒、陳宗暉、李欣倫與郭強生五位各領域作家,分享他們如何透過寫作找回生活平衡。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有一天也會步入老年。「時間的疾,照護療癒」就是講述病者、老者與照護者,面對無從確知的未來,在文學裡所留下的足跡。如何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在我的朋友圈中,也曾激起一陣討論,但是未來總是充滿著變數,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培養興趣、努力建構被動收入,其餘的一切就交託給神吧。
這幾件療癒小物,如果有玩過《寫字療疾》實境解謎遊戲,就會很熟悉。分別是代表代表平靜的「芳療」、代表閱讀的「書本」、代表陪伴與感謝的「愛心枕頭」,面對疾病所帶來的不安定感,作家們用文學抒發內心的感受,藉著書寫來療癒自己內心,當我們內心有所困惑或迷惘時,也可以試圖尋找自己的療癒小物,陪伴自己度過這段煎熬的時間,讓自己從新得力再出發。
【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10月29日,週二至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