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總是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悄然流逝,曾經的年輕小夥子,再次回首已然邁入晚年,歲月總是無情,從來不曾為誰停留,人生的旅途,有時有伴相陪,有時獨自面對,形塑成如今我們豐富多樣的歲月景觀。
南美館以「高齡」為核心議題,將展覽分為三個主題:「名為回春的河」、「在時間裡交會」、「誰的時間?」。邀請25位藝術家以「時間」與「生命」作為關鍵字,讓民眾能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與意義,從而更好的面對明天。
藝術家楊茂林的〈北方無量光的尤達佛〉,在星際大戰中智者尤達曾經造訪過數百個宇宙,歲月在他身上刻鑿了歲月的流逝。楊茂林藉由這件作品,呈現出尤達生命中的許多掙扎和擺盪,並將崇拜神佛的信仰文化融入作品。
藝術家們藉由攝影、繪畫複合媒材將歲月的痕跡給體現出來,「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必經的人生階段,在歲月無情的雕塑下,造就如今的我們。誰不曾年少輕狂過,但經過歲月的洗禮,就這麼輕了、淡了,當我們再回憶過往之時,未來似乎很遠,但現實卻離的很近。
藝術家陳順築的作品〈家族黑盒子〉,三個古董木箱內裝著陳順築過往的歲月痕跡,《家族黑盒子-自傳》裡有著陳順築年少時期的黑白肖像照片、與家人出遊時的照片。《家族黑盒子-大盒照》裡有每個時期與家人的合照,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家人們的外貌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蒼老,最後的《家族黑盒子-福地》。是從死亡的角度出發,蓋子上的草皮影像,透過白色框線的矩形方格,連結著箱底的棺木。
藝術家陳順築將照片轉印在磁磚上,又鑲嵌在畫像中的作品「四季遊蹤」系列。這件作品充滿著弔詭,營造出讓人猶如來到墓地緬懷逝者的氛圍,給人一種沉重且悲傷的感覺。對於逝去的回憶與親人,我們只能緬懷,但終究要繼續往前。
知名電影〈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北將七〉,作品命名取自「北門」、「將軍」、「七股」三個地名的第一個字。黃信堯從2009年就開始記錄故鄉的日常風貌與困境,在長達十二年影像封存的記憶中,剪輯出三小時的影像,呈現給民眾。
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們的身體逐漸衰老,在當代社會中,人們常從飲食、運動、保健食品來延緩衰老的過程,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讓我們不禁反思,當面對逐漸衰老的自己,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呢。
藝術家梁任宏的作品〈端午〉,巨大且光澤鮮豔的膠囊,象徵著西藥「強效」的功能性, 藝術家徐叡平的〈空椅子〉,象徵著我們逐漸依賴輔具行動的時代,藝術家湯皇珍的〈成忘老太太〉,描述失智症帶給患者的煎熬。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本身並不具有多大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我們對生命是否依舊充滿著熱情,所以不要讓高齡,甚至是生命中的不完美給限制住我們追求夢想的權利,就算高齡,依然可以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藝術家蔡欣穎的〈果菜寫真館〉,錄像中的長者,在果菜市場殷勤工作時所綻放的笑容,其歡樂的氛圍感染著每位參觀的民眾。
秀萬洗衣店83歲的阿公萬吉和84歲的阿嬤秀娥,利用顧客忘記取回的舊衣穿搭,展現超時尚態度,不只讓他們重拾年輕的自信和熱情,也收穫粉絲無數,甚至登上包括《BBC》、《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
照片裡老者的頭像,都被換成年輕時候的模樣,他們在社會上打拼多年,為家庭付出良多,在生命的最後一程,有人選擇追逐自己年輕時被耽擱的夢想,開起書店或卡拉OK,有人選擇回到童年待過的家鄉,重溫昔日被疼愛的青春歲月。
攝影師莊媖智將神職人員的晚年光景,採用敘事性的編排手法,呈現在民眾眼前。我們基督徒事奉神是沒有所謂退休的,不管是神職人員或信徒們,只要我們還未見主面,我們一生都要行在主的道路上,有些神職人員退休後,依然持續來到教會參與聚會與服事,小金牧師、楊錫儒牧師等,雖然年事已高,因著對主的愛,依舊在為福音的事工盡心竭力。
藝術家何孟娟將紐約非營利聚落「魏斯貝絲藝術公寓」數十年的日常樣貌重現在南美館,據統計年齡65歲以上的藝術家,就佔據聚落60%以上的人口結構。在魏斯貝絲藝術公寓,每一間套房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品味與需求打造自己的空間,藝術家們可以在這空間裡,盡情從事自己喜歡的藝術創作或進行交流。
《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每個觀展者的感受都不盡相同,對於已經邁入中年的我而言,看著那些高齡的老者,依舊對生活充滿著熱情,不被年齡或身體的不完美給限制住,持續綻放著耀眼的光芒。彷彿看到未來邁入老年後的我,正持續從事著自己喜歡的敬拜、旅行,在電腦桌前寫著部落格,似乎逐漸邁入晚年的焦慮不安感就減緩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