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到原住民,你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什麼呢?天賜的嗓音?豪邁喝著小米酒的形象?還是豐年祭的歌舞表演呢?在眾多選項中,卻少有人將文學與原住民聯想在一起,這次台灣文學展推出的《原住民族文學捐贈展》,邀請民眾一同追溯臺灣文學史長河的源流—原住民族文學。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創作起源,來自於各部落耆老們的口耳相傳,內容包羅萬象,有神話與傳說、歌謠、祭典、歷史等,將其一代代傳遞下去。然而當部落生活不再平靜美好,原住民被迫離開山林往平地生活,少數的原住民菁英分子,以日文、華語作為工具,將原住民的文化書寫成冊,在表達述求之餘,也讓台灣更多人認識到原住民獨特的文化內涵。
孫大川為文建會預擬的致詞稿,全文使用「原住民」。被運用在1994年李登輝總統至屏東三地門參與文建會舉辦的「原住民族文化會議」時,首度以國家元首的身分稱呼「原住民」。
電視螢幕上放映著《杜鵑山的回憶》,描述以歌謠縫補族群記憶的陸森寶、高一生的生命故事。原住民文化在社會變遷的巨大洪流中,逐漸被遺忘,許多青少年甚至連自己的族語與文化都不再熟悉,在這樣的環境下,卻有著一群人為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而默默努力著,使台灣與世界,能重新認識原住民文化。
展區還展示一些原住民作家們日常使用的器物,如夏曼.藍波安製造的達悟族拼板舟、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自製的羽毛筆,孫大川留學比利時期間使用的煙斗及鋼筆。
此區展示諸多原住民作家們的文學作品,有得過多項文壇獎項的夏曼·藍波安與沙力浪,以及現代著名原住民女性作家,利格拉樂·阿𡠄、里慕伊·阿紀、伐依絲·牟固那那、伊苞·達德拉凡,他們以漢語為媒介,試圖為後代子孫留下與祖靈對話的聲索,他們的作品不只在國內文學獎大放異彩,更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留予台灣,甚至全世界珍貴的文化禮物。期待民眾能一同走進展間,透過文字的連結,深刻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美麗與哀愁。
【你了解我的明白:原住民族文學捐贈展】: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二樓展覽室E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展期:2022年12月24日至2023年8月3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