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壯遊課》依娃邀請了12位環球旅人,分享他們人生的第一趟旅程或是對他們來說意義別具的國家,藉由他們的分享,喚起我們對旅程的憧憬,藉此鼓勵我們勇敢踏出旅行的第一步。有別於坊間的旅遊書籍,描述著各個國家知名景點的歷史文化與特色,在《16歲壯遊課》書中,我們藉由文字感受著旅人當下的喜悅、徬徨與迷惘,以及在面對有別於台灣的文化衝擊時,內心的觸動與感受。每個人踏上旅程的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在旅途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每位旅人的故事,都是他們當下最真實的感動,我們讀者能感受到的情緒其實相當有限,但在這些故事中,總會有幾幅篇章會讓我們的內心產生共鳴,下面幾則故事就是我閱讀時,就讓我內心產生觸動的幾個小篇章。
《16歲壯遊課》的每個旅人都是周遊世界各國,用旅行來拓展世界觀,追求人生的夢想和意義。而伊娃在仙本那的小漁村生活的期間,感受到原來出國旅行對當地人來講竟是一種奢求,二坪大的空間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出國旅行對他們來講是一輩子無法達到的境界。其實在台灣的社會的底層,有很多人可能迫於現實生活的壓力,终其一生都沒有離開台灣過,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都來自於電視或網路,但是幸福源於平常的生活點滴,每個人感受到的幸福並不會因為無法出國有所減少,端看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對於此時的我來講,突然覺得能每年出國旅行,是一種何其幸福的事情阿。
連掌旭在義大利旅行,與寄宿家庭一起用餐的經歷,著實讓我感觸良多。我們如今的生活步調,隨著生活的壓力和對手機的沉迷,讓我們忘記好好過生活的重要性。在品嘗美食或旅遊踏青時,不是低頭划手機,就是在忙著工作的事情,卻往往因而忽略了眼前的美好。而對義大利人來講,生活的真諦就是好好地享受每個和家人或朋友的聚會,他們雖然也有經濟的壓力,但是在當下卻是放下所有思慮,享受眼前的美食和用餐的氛圍,工作留在聚會再說吧。當我當我閱讀到義大利人的生活哲學時,就下定決定開始提醒自己,要試著活在每個當下,享受生活每一刻的樂趣。
伊郎在大家的印象中,往往和恐怖主義畫上等號。但是詹依潔在伊郎旅行的過程中,卻總是被當地人當成明星般的禮遇,起初以為是波斯遺留的傳統美德,但其實背後卻是伊郎人民共同的不安,旅行者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可以讓他們洗刷媒體汙名的機會,希望旅人們在感受到賓至如歸的待遇,能藉由他們的分享,讓大家知道伊郎並不可怕。其實我閱讀到這段文章,想到的卻是台灣的處境,早期在中國的打壓下,台灣在國際的知名度不高,許多國家的人民不認識台灣,甚至還有把台灣當成中國的一部分的,許多台灣人藉由在國際間發光發熱,讓世界逐漸熟識台灣這片土地,雖然中國依舊威脅著台灣,但如今台灣已經在世界站穩腳步,全世界也都認同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相信伊郎在當地政府與居民的努力下,總有一天能洗刷昔日的汙名。
墨西哥的傳統亡靈節是跟家人相聚,甚至在墳墓旁守夜,點上蠟燭,家人圍繞著一起聊天,追憶已逝的家人。對墨西哥人來說,死亡並不可怕,靈魂到另一個世界以後,依然可以跟所愛的人繼續無限狂歡。這種對待死亡的方式,和基督教有點雷同,我們死後是到神的國度和家人再次相聚,一同享受神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美好。我們在喪禮上紀念已逝的家人依舊會傷心難過,但知道這離別不過是暫時的,將來我們會在天上相遇。所以死亡對我們來講並不可怕,只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前往神的國度享福。我比較喜歡這種對待死亡的態度,在活著的時候,把握當下,直到見主面的日子來到。
連掌旭在『義大利藝文洗禮』篇章開頭的一段話「如果明天即將迎來生命的終結,那麼此時此刻必定要去實現的事情是什麼?如果現在就是夢想的唯一啟程點,在這人生交叉路口上,我們會選擇持續平庸的自己,還是不留遺憾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但是在面對選擇時,我們往往會受到現實的考量、親朋的建議、未來的擔憂,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內心渴望自由的聲音雖然在不斷呼喊著,但是此時我們卻只能安慰自己,將追求夢想的悸動寄託在遙遠且不可知的未來。《16歲壯遊課》的旅人在面對和我們一樣的抉擇時,順從自己內心的渴望,踏上旅行的道路,在閱讀的當下,其實我很羨慕他們能勇於選擇自己想要前行的道路,但我更知道,如果再給我重來一次的機會,我依然會做出一樣的選擇,畢竟我還有生活的重擔要去面對,與其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我更傾向相對保險的決定,所以與其羨慕別人,倒不如好好珍惜把握每個當下的瞬間,感受此刻的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