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民權路上的吳園藝文中心是台南相當有趣的一處景點,高樓大廈、巴洛克建築、中式庭園、日式茶屋都匯聚在一處,讓人產生一種時空交錯感,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吳園藝文中心,了解每棟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眼前充滿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即是公會堂,建於日治時期1911年,由矢田貝季陸設計,官方與民間一同合資,是當時市民重要集會場所,舉凡政治活動、望族婚宴喜慶、藝文展演都在此舉行,亦兼具教化百姓的功能,最初被稱作臺南公館,在1923年才改名為臺南公會堂。
台南公會堂的建築外觀相當獨特,在二樓正面牆上採用希臘古典建築常見的愛奧尼克柱式方壁柱來承接楣樑與挑簷,柱子之下則是曲線優美的托架,壁柱後方又可見台灣傳統建築的綠釉紅磚,搭配法國斯洛普式的屋頂,眾多元素集合在一起,不僅不讓人覺得不倫不類,反而使整棟建築充滿了現代感。台南公會堂在內部設計上有著當時最先進的設施,包括電梯、暖氣設施等,可見當時政府對公會堂的重視程度。
公會堂的史料室,介紹吳園藝文中心的歷史簡介和建築特色,裡面還有吳園全區的迷你模型和昔日的老照片,如果你對台南公會堂的興衰更迭有興趣的話,史料館值得你駐足去細細品嘗。由於公會堂內部只開放史料館讓民眾參觀,不然我蠻想看看公會堂表演場所的木造屋頂和二樓的內部裝潢。
公會堂西側可見一座木造日式建築,它是台南少數僅存的昭和食堂之一,原名為「柳屋」,以門外種有一株柳樹而得名,是日本人柳上勇三在日治時期1934年所建,後來改由「奉茶」茶館經營後,更名為「十八卯茶屋」,販賣各式茶飲、日式點心和伴手禮。
走下階梯,映入眼簾的居然是江南的水榭樓台,這強烈的反差,讓人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裡正是已有百年歷史的台南「吳園」,與霧峰「萊園」、新竹「北郭園」、板橋「林家花園」,並稱台灣四大名園。
當時府城首富吳尚新因販鹽致富,家道興隆,在清朝道光九年,將宅邸北側的何斌舊居買下,改建為庭園。並聘請名匠仿照漳州城外飛來峰的形勢,佈置假山、水榭樓台、雕樑畫棟,極盡美觀,堪稱甲於全臺。可惜日治時期受迫於政治勢力,被迫出售部份祖產給日本政府興建公會堂、四春園旅館、臺南圖書館、臺南市水浴場,如今吳園只餘假山、水池、四角涼亭、六腳涼亭和九間閩南平房,供旅人們一窺當年風采。
坐落在吳園閩南排屋的王育德紀念館,他是臺灣首位以研究臺語取得博士學位之人,在戰後為台灣獨立運動不遺餘力,在東京創辦『台灣青年社』與《台灣青年》雜誌,作為運動的據點及發聲基地,對臺灣文化及民主發展的貢獻良多。
依靠在作勵軒的欄杆上,微風吹拂間,水池綠波蕩漾,鯉魚悠遊自得,吳園的興衰更迭,皆已成過往。如今的吳園已成為親子同樂、藝文表演、欣賞展覽的好去處,吳園開始有了新的生命,關於它的故事依舊持續著。
【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
地點: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
電話:06-2217942。
參觀時間:08:00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