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藝獎展外展其中一個展區,就位於南紡老爺行旅,這次主題展的主題【生活旅人】相當吸引我。
主題展的介紹採用普魯斯特的一句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的風景,而是以新的眼光去看事物。」
當我開始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為了拍出好照片及內容的豐富性,我放慢了腳步,試著去了解每個景點背後的故事,在這過程中總是能讓我驚喜連連,原來在我熟悉的地方,還有這麼精采動人的故事,等著我們去發掘。
就讓我們跟隨著藝術家的作品,從台南的巷弄生活、職人傳統工藝、地方民間產業及傳統民宿信仰,學習以全新的眼光去了解在地文化故事與風土民情。
由於新藝獎的展區位於老爺行呂6~9樓,需要先至一樓大廳櫃台憑證換取通行證後,才可以前往觀展。
在樓層按鈕旁邊都有每個展區的主題,按下六樓按鈕,電梯帶領著我們前往【浪漫主義的日常生活地理學】展區,也開啟我們早上的參展之旅。
【浪漫主義的日常生活地理學】林文藻藝術家作品「南陽路」,從色彩學和幾何學的角度建構立體地圖 ,以Google Map做為攝影文本,轉換自我和地理的關係,在「先建構在拆解」與「拆解後再建構」的過程中,梳理自我在時區及地域轉換時曾經面臨的恐慌,作品紀錄下這段與地方相遇時,內心和外在感知的錯綜交集。
由於作品太過於抽象,我們的藝術眼界不夠的緣由,所以短暫停留後,直接前往七樓。
新力印章主題展—《城市踩印Ⅰ-巷弄生活》,這區展示城市踩印系列計畫中台南與台東之中工藝匠師的故事。
城市踩印系列計畫,於2019年9月自府城出發,結合深耕台南超過一甲子的隱形冠軍「新力印章(Shiny)」,探訪台南、宜蘭、台東三地巷弄間的工藝匠師與地方產業的故事,再以印章的方式表現出來,讓民眾以不一樣的視野去認識在地的文化涵養。
這張照片我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是由於上面的一段話:「在台東,看見你,看見自己」。
藝術家在台東深刻感受到的「慢」,和台南悠閒的生活步調不一樣,而是對生命歷程的慢節奏,似乎有種唯有在這裡才能真正慢下來思考的感覺,好好看看自己目前的樣子與身邊的人。
所以這張照片我選擇利用鏡子的反射拍出我和朋友一同觀展的畫面。
「印章」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時期,在當時印章代表著權力、義務及信用。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在各種文件的簽署,都需要蓋印章。
「欲得玉璽,必承其重」由這句話就可以一觀印章的重要性。就連在現代中華民國總統繼任時,都還需要接受兩個玉璽「中華民國之璽」、「榮典之璽」。
所以當我看到城市踩印系列計畫藉由「印章」的圖騰,刻劃出每個工藝匠師的職人精神,就覺得相當的棒。
在拍照的時候,特意拉近「印章」本體,輔以鏡面的反射,使我們熟悉的「印章」能迸發出全新的花火。
希望能營造出匠人在速食主義潮流下,仍能堅持理念,對產品精雕细琢,不斷精益求精的精神。
展區有著新力牌印章、一粒工作室、一化手工皂、足渡蘭鄉村手工皂、棉麻屋、吳萬春香舖、清隆帆布行這些匠人的理念與故事。
印章上刻劃著每個匠師的畫像、工作與傑作。老爺行旅也有免費提供紙張供民眾蓋章留念。
展區另一邊則是一幅幅描畫著早期台灣巷弄常見的移動餐車,如福來伯臭豆腐、謝萬重豆花、沈家雙糕潤、小籠包車、鹽酥雞攤車....等。
這些大家耳熟能享的小吃,也是代表著早期台灣的匠人精神,每天的摸黑起早,就是為了將美味呈現給顧客。
隨著時代不斷的新舊更換,早期常見的腳踏車及機車,逐漸被小貨車給取代。匠人的精神,也逐漸被速食主義給侵蝕,令人相當惋惜。
新力印章主題展 —《城市踩印Ⅱ-時代產業》,與七樓的展覽型式一樣,這樓層則是城市踩印系列計畫中的地方產業。
有台南人熟悉的全美戲院及春仔花工藝之家、昭安理髮院、吉慶聯彩布莊.....等。
畫作讓我比較有興趣的則是路邊電影、電子舞台車、包家四川香腸臘肉。
路邊電影在我童年的時候,曾經在廟口看過一場,不過已經多年未見,勾起我多年的回憶。
電子舞台車,在現在婚宴、廟會都相當常見,讓我驚訝的則是,沒想到在展場會介紹電子舞台車。
香腸臘肉,我看QR Code才知道,臘肉居然是以前厝內圍爐不可少的美味,我在台南這麼多都不知道這資訊。
最後九樓的【神遊織都】,則是與府城在地企業-仁美商標攜手,運用精密緹花布技術,展現信仰、工藝、生活所承載的種種日常,淬煉出台南獨特的宮廟文化美學。
展場布置有如宮廟一般,入口處可見左右門神各自鎮守一邊,精緻的織品技術讓人嘖嘖稱奇。
展場展示多幅宮廟神祇的織品,細看上方還有各尊神祇的介紹。由於我是基督徒,所以這裡就沒有多做描述。
由欣賞的角度,來觀賞由仁美商標,運用精密緹花布技術所帶給我們的藝術精品。
中間的供品,則是利用織品代替,原本以為展示的會是三牲四果,沒想到當我往前細看居然有剪刀、紡線的織品才需要用到的工具。
介紹宮廟神祇及身上華冠飾品,經由匠人之手創造的過程,看板上主要介紹銀帽、刺繡、粧佛。
銀帽極為俗稱的神明帽,上圖右上方的照片就是銀帽的製作過程,看板上介紹的是啟豐銀帽第二代傳人林盟修,是整個台灣有名的銀帽匠人。
每位神明有各自不同位階的銀帽,設計和尺寸上也各不相同,將銀磚融化,做成銀板、銀線或銀絲,搥打、抽絲、扭絲、折型、敲花、拋光、鑲崁、組合等,完成一頂銀帽平均是5至7天,都聽步驟介紹就感覺相當的繁瑣。
刺繡看板則是府城第一「繡才」光彩刺繡的林玉泉,以妍麗斑斕的色彩及加入棉花打底的立體高繡聞名。
刺繡手藝在他手上,讓台灣獨有的刺繡工藝躍上紐約時裝週,讓神明衫變成名模衫,把技藝變精品,期望流傳刺繡文化流傳。
粧佛看板上介紹的匠人是神佛雕刻工藝師黃瑞祥是台南府城泉州派的第六代傳人黃瑞。
粧佛我也是第一次聽到,看介紹才知道原來是是傳統神佛像雕刻的一種技藝,其中結合了木雕與漆藝。其製作過程從一開始的開斧到完成後的開光點眼,每個階段都須遵守既定的規範,並需適時舉行宗教儀式。
這裡介紹神明開光、安太歲及七星橋,常見的民俗儀式。下方則是神明開光儀文及香火袋的展示。
2021年在老爺行旅舉辦的新藝獎展外展,就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城市踩印計畫的展區。
利用「印章」圖騰的方式,將探訪台南、宜蘭、台東三地巷弄間的工藝匠師與地方產業的故事,表現出來,另人耳目一新。
而且民眾在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地去認識在地的匠人精神與地方產業所醞釀而成的文化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