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受矚目的國際大展莫過於奇美博物館和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共同策畫的《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成立至今已擁有160年悠久歷史的英國國家肖像藝廊,適逢大規模整修時期,才有機會讓那些從未離開英國的重要肖像作品,有了首次大規模世界巡迴展出的機會,英國國家肖像藝廊館長庫里南博士本人也說這堪稱是「一生只會遇上一次的機會」,在奇美博物館努力爭取下,讓台灣的民眾有機會可以最近欣賞英國國寶級肖像畫作品。
現場總共展出89件肖像畫作品,絕大部分以繪畫為主,少部分以雕塑、攝影及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此次展覽作品根據主題分為六大展區,分別是「自畫像」、「名氣與聲望」、「身分與認同」、「愛與失落」、「權力與力量」、「開創與革新」,帶領觀眾深度感受肖像人物的影響力與情感。
步入展廳,率先映入眼簾的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數位肖像畫〈平靜〉,即位至今已經70年的伊麗莎白二世,於2022年9月8逝世,享壽96歲。見證了英國近百年的歷史變遷。這幅作品運用上萬張影像創作而成,讓觀眾從每個角度觀看,都彷彿正被女王凝視著。
緊接著我們來到第一展區「自畫像」。自畫像在肖像藝術中佔有獨特地位,藝術家在繪製自畫像時,會融合自身生活經驗、情感與想法,在肖像畫中呈現畫家眼中的自我樣貌。
第一展區必看的作品莫過於著名宮廷畫師安東尼.范.戴克爵士的自畫像。范.戴克在繪製自畫像時,總會在根據當下不同的情境背景,重新審視自己的樣貌,而眼前這幅自畫像是他人生中最後一件,也是最好的一幅自畫像。在2014年英國人為了保住這幅畫作不被國外的私人買家買走,集體集資了1000萬英鎊買下了這幅畫,並將它留在了英國國家肖像藝廊裡。
瑞士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潔莉卡考夫曼,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女性創始人之一,在當時藝術圈普遍對女性藝術家不友善的環境中,仍然靠著自身的專業與品德,取得斐然成就。在自畫像中以手臂擺放的位置謙虛地遮住身體,但目光卻筆直自信地投向觀眾,彰顯自己的藝術家身分。
盧西安.佛洛伊德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末英國最偉大的肖像畫家之一,從一開始被人們形容「過度」寫實的畫風轉化為大筆塗抹、表現力較強的風格。自畫像中的佛洛伊德瞇眼凝視,張力十足,但五官卻以抽象的膚色塊狀呈現在世人眼前。
英國當代藝術家葛瑞森佩里的自畫像作品,最令我印象最深刻,因為他將自身畫成一張地圖,呈現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形體,翻轉了我對肖像畫的刻板認知。由於版權問題,所以這幅肖像畫是不能攝影的,所幸在DIY互動畫展區中,還有投影後的作品可以拍攝。
第二展區「名氣與聲望」,此區收藏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經典偶像,也是我們觀眾對於畫中人物認識最多的一個展區。許多鼎鼎大名的大人物如莎士比亞、達爾文、牛頓、披頭四、紅髮艾德、貝克漢、狄更斯、狄倫.湯瑪斯、黛安娜王妃、劍橋公爵夫人凱特….等,都可以在這個展區看到他們的蹤跡。
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肖像畫,是此區必看的一幅作品,根據研究指出這件作品有可能是唯一以莎士比亞本人為寫生的肖像畫,在英國國家肖像藝廊館可是排在第一號館藏,如此重要的一件作品,沒想到居然可以在奇美博物館欣賞到,真的是太幸福了。
國際知名音樂人紅髮艾德是這次《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的主要宣傳之一,所發行的四張專輯都享譽國際,先後榮獲艾弗.諾韋洛獎、全英音樂獎及葛萊美獎,也是此次展品少數還在世的人物。
由於我是基督徒,當看到馬雅各有在「名氣與聲望」展區中出現,還蠻高興的。馬雅各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台宣教士,傳道期間在台南創設了台灣首座西式醫院「看西街醫館」,如今的新樓醫院也是由他所創建,並致力於將羅馬文聖經翻譯成台語新約聖經,促成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此件作品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雕塑作品之一。
提出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牛頓和歸納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演化論的達爾文,這二位家喻戶曉的名人,不用我介紹,相信大家也都知曉他們在科學及生物方面的卓越貢獻,他們的肖像畫當之無愧被收藏在英國國家肖像藝廊,此次也跟著來到奇美博物館參與展出。
威廉.莫里斯擁有多種身分,除了壁紙、紡織、彩繪玻璃設計師,也是詩人、藝術家、小說家、印刷商、翻譯家,簡直可說是斜桿的最佳代表,但他能名列在名人堂中,主要源於對英國傳統紡織藝術和英國美術工藝運動的貢獻。
查爾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紀最偉大、最著名的小說家,其作品大都表達著對當時社會的看法與批判,直指英國社會的階級與貧窮問題,經典之作有《遠大前程》、《孤雛淚》、《少爺返鄉》及《小氣財神》等。查爾斯.狄更斯逝世後,維多利亞女王在其墓碑上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
第三展區「身分與認同」,這個展區所呈現的主題為身分認同,上個展區我們可以藉由經典偶像的外貌及貢獻來識別其身分,但每個人的「身分認同感」卻牽涉到許多因素,十分的複雜,因此對於肖像藝術家如何使用繪畫及攝影將主角的內在認同轉化出來,是相當具有挑戰的課題。
此區必看的作品「勃朗特三姐妹」,畫作中清晰可見的摺痕是因為長期被折起來,收在櫥櫃上方所導致,當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取得這幅畫作之後,居然也破天荒決定不進行任何修復,保留原本的摺痕與顏色脫落的原樣。
勃朗特三姐妹都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著名作品有《艾格妮絲.格雷》、《咆哮山莊》、《簡愛》等。在畫作中間的淺色柱子,隱約可看一名男子身影,他就是勃朗特三姐妹的兄弟布倫威爾,也是這幅畫作的創作者,但後期不知為何,又把自己從構圖中移除,用一根柱子覆蓋掉,為後世研究者留下一個不解之謎。
英國國家肖像藝廊收藏的第一幅跨性別肖像,德翁騎士是法國知名的軍人、外交官與擊劍手,當時人們就已經私下非議著德翁騎士的性向,但本人皆拒絕公開討論此事,直到德翁騎士因出賣法國機密給英國的間諜醜聞而被逐出法國,最終選擇在1785年回到英國,開始以女子身份公開生活。
帶領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德國的溫斯頓.邱吉爾爵士,他不僅是業餘畫家,還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藝術家華特.西特克擔任邱吉爾繪畫老師時,完成這幅肖像畫,畫中不見邱吉爾威風凜凜的姿態,反而是更像虛心受教的學生。不過邱吉爾似乎不喜歡這幅肖像畫,因為在收到畫作之後,很快就轉送給他人了。
第四展區「愛與失落」,肖像畫不僅勾勒人物形貌,更承接著人們的思念與愛意,肖像畫在視覺上替代了缺席的愛人,讓被留下的人們得以懷抱心中回憶,在展區中的每一幅肖像畫背後的故事,當讓我們感受到深深的愛意,值得駐留細細去品嘗。
此區不容錯過的肖像畫「納爾遜將軍」和「漢米爾頓夫人」,雖然是二幅肖像畫,但卻是一組的,他們的戀愛史可說是英國歷史上最轟動的愛情故事。納爾遜將軍是英國著名的海軍名將,漢米爾頓夫人因開創新型表演藝術「姿態」享譽國際,照理來講他們相戀,理應受到大家的祝福,可惜命運捉弄人,當時二人都已擁有各自的婚姻,但卻不避諱在公開場合高調示愛,受到當時社會不少的批判。當時讀到他們的戀愛故事,我只有一個疑問,既然都如此高調示愛了,為什麼不乾脆離婚,再共組家庭呢?
華特・雷利爵士曾是伊莉莎白一世寵臣,但卻在未取得女王同意的下,秘密與其貼身侍女結婚,造成二人的關係破裂,而被打入倫敦塔幽禁。。這幅畫有個亮點就是左上的弦月與底下的波浪海,弦月隱喻伊莉莎白一世,波浪海則代表他自己,象徵他臣服於女王,如潮汐受月亮控制。他甚至穿上女王的黑白配色衣服,進一步表示忠誠。看完這幅肖像畫,再回顧華特・雷利的一生,覺得還蠻諷刺的。
第五展區「權力與名聲」,過去肖像畫藉由強化畫中人物的社會階級來彰顯權力者的威信,如今擁有權力或改變世界力量的人物們,而是藉由肖像畫傳遞理念與自身形象。
此區必看的作品不再是肖像畫,而是提姆・伯納斯-李爵士的雕塑。穿著普通的襯衫、西裝外套,看上去就像個普通的上班族,他卻是全球資訊網(WWW)的發明人。他的偉大之處不僅是發明這劃時代的技術,而是選擇無私與大家分享,讓人類能夠快速進入一個全新的世代。
這幅未完成的肖像畫就是威廉.威伯福斯爵士,由於繪畫肖像畫時已經患有嚴重的脊椎側彎,導致畫中人物姿態有點不自然,在畫作完成前,威廉.威伯福斯就已逝世,畫家為吻合現實,就讓這幅畫作停留在「未完成」的狀態。
威廉.威伯福斯爵士,21歲當選國會議員,就一生都在為終結奴隸買賣努力不懈,在20年的光陰中,到處奔走,終於在1807年議會決定通過威伯福斯法案,當時全場議員都起立鼓掌。他也是基督徒,無條件支持及幫助在英國及海外的傳教工作,一生為宣揚基督耶穌的福音而不遺餘力。
第五展區「開創與革新」,攝影寫真的興起,是對傳統肖像畫最大的衝擊。藝術家打破傳統肖像畫的限制,將傳統美術技法與現代數位科技相互融合,開創了肖像畫更多元的可能性。
此區的亮點作品莫過於曾經榮獲普立茲克獎、史特靈獎等建築指標獎項肯定,有著「建築女爵」之稱的札哈.哈蒂。札哈.哈蒂肖像畫在液晶螢幕上各種色彩不斷轉變,藝術家利用電腦運算色彩,採用大膽的用色和多變的設計風格,完全體現了札哈.哈蒂不受框架束縛的想像力。
達西・巴賽爾是皇家芭蕾舞團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舞者,也是當時英國最受讚譽的芭蕾舞伶,這幅畫讓我第一眼就對其印象深刻,達西・巴賽爾踮起腳尖的姿態和大膽的色彩運用的讓人驚艷。圍繞著芭蕾舞伶的色彩變化依循著包浩斯的色相環理論,從色環上層的黃色到底部的粉紅與紫色,就像「整個世界」的色譜一樣。
欣賞完六大展區的肖像畫,展區還設有互動區,讓民眾化身肖像藝術家,為自己親愛的家人或愛人繪製一幅肖像畫。當然我們不是藝術家,無法繪製出名留千古的名作,但藉由平台上的器具,利用其中的光學原理,讓我們也能輕鬆地描繪出模特兒的身形。
文創商品區的典藏框畫、手提袋和書籍都很有質感,特別是典藏框畫讓我一度有衝動想要買回家細細品賞。
藉由這個展覽,讓我認識許多英國著名且深具影響力的名人,除了我們熟悉的牛頓、達爾文、邱吉爾、馬雅各、披頭四、紅髮艾德、伊麗莎白二世等。更多的是我們所不熟悉卻在當時的世代中發光發熱的經典偶像,閱讀他們的事蹟,讓我與眼前的肖像畫彷彿更靠近一些。展區最後一幅作品是一面鏡子,投影出我們自身的形貌,旁邊說明覽的事跡要如何書寫就取決我們要如何過自己的人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留下那些精彩的故事。
《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
展覽日期:2022年8月27日~2023年2月28日。
展覽地點:奇美博物館 特展廳。
開放時間:9:30~17:30(週三休館、除夕休館)。